如今谈起疫情,人们似乎只会想到新冠病毒。而在天气转暖之际,其他一些传染病也蠢蠢欲动。
尤其是婴幼儿人群,因为免疫力尚未完全建立,是多种病原体的易感对象。有经验的爸爸妈妈们或许知道,孩子拉水样的便便,可能感染了轮状病毒;发热后出现红色皮疹,可能是幼儿急疹;腮帮子鼓鼓的,摸一下还疼,可能是流行性腮腺炎……
但是除了这些,每年到5、6月份,最让家长头疼的还是夏日「特供」疾病——手足口。
手足口病,不仅仅在“手、足、口”
手足口病(Hand foot mouth disease, HFMD)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传染病,这种病毒喜欢潮热的环境,5岁以下儿童多发。其发病率37.01~205.06/10万,报告病死率为6.46~51.00/10万。可引起HFMD的病毒血清型主要有:
● 柯萨奇病毒(Coxsackievirus, CV):A组:4~7、9、10、16型,B组:1~3、5型;
● 埃可病毒(Echovirus)部分血清型 ;
● 肠道病毒71型(Enterovirus A71,EV-A71)。
传播途径:
这些病毒往往来自手足口病患儿和隐形传染者,他们的粪便、咽喉分泌物、唾液甚至疱疹液都富含病毒。
由于手足口病毒是肠道病毒,当婴幼儿和儿童接触到被这些病毒污染的手、玩具、毛巾、衣物、食物、水源等时可经手-口传播。
患儿通过大声说话、咳嗽、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在空气中,当空气中病毒达到较高浓度时,就会传播给同一环境中的健康易感者。
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场所,若通风条件差,公共设施无法及时消毒,易造成交叉感染。
手足口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2~10天,平均3~5天。
当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后,主要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内大量复制,然后通过血液在全身“旅游”,寻找喜欢的器官和组织。皮肤、黏膜、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、心脏等,都是他们的“度假胜地”。
大多数病毒爱好和平,在皮肤和黏膜诱发炎症,患儿表现为皮疹;而少数病毒,比如CV-A16和EV-A71则比较凶残,偏偏要去神经系统、肺脏等捣乱,在这些器官组织诱发炎症,甚至发生“儿茶酚胺风暴”,导致脑水肿、神经源性肺水肿、循环衰竭等,造成重症手足口病,危及患儿生命。
牢记“手足口”的特征
警惕「重症」手足口
手足口病起病的前兆是孩子流口水、喉咙痛、食欲下降:
手足口病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,多数都是轻型的,病症较轻,对症治疗一周左右就能恢复。
有以下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,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:
● 持续高热:体温大于 39℃,或者体温大于38.5℃并持续超过3天;
● 神经系统异常:孩子出现嗜睡、呕吐、头痛等表现,有时会伴有肢体抖动、站立不稳或肌阵挛(就是肌肉在抽搐);
● 心衰前表现:孩子呼吸和心率增快、四肢发凉、出冷汗,摸着皮肤湿冷。
重症手足口病先出现发热和神经系统异常,之后再出现心衰前表现。
所以,可以简单记忆为:只要孩子38.5℃大于3天,出现嗜睡、呕吐、头痛等表现,就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行了。
为什么强调早发现,早治疗呢?
因为如果到了心衰前表现了,不经治疗的话,在几个小时就会出现肺水肿、肺出血、休克,很快死亡。
所以,一定要在心衰表现前送去医院治疗。
强调一下:手足口病时,皮疹不能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,不能以皮疹定轻重。
有些孩子身上就几个皮疹,但是在2-3天快速死亡;有的孩子身上皮疹又多又典型,可是几天后疹子一退,啥事都没有。
大约1%-1.6%的手足口病,会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,并且会有0.03-0.05%死亡率。
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,疾病进展非常快,2-4天左右就能形成重症手足口,一旦救治不及时,很快导致死亡。
所以虽然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都比较轻,大部分可自愈,但也不能麻痹大意,尤其患儿出现持续高热,体温大于39.0℃,退热效果差,精神萎靡、头痛、呕吐、易惊等神经系统表现,呼吸变快,四肢末梢发凉等,就提示病情恶化,应及早干预。
积极预防,才是王道
1.一般预防
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。建议做到以下几点:
1)勤洗手,不喝生水,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。
2)定期对居住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。婴幼儿喜欢咬玩具,也要注意对玩具的清洗。物品的消毒可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(溴)消毒剂,75%酒精对肠道病毒是无效的。
3)多开窗通风。
4)及时清理垃圾。
2.接种EV-71疫苗,预防重症手足口病
近年来重症手足口病有增加趋势,其中EV-A71占到重症病例的74%和死亡病例的93%。及时接种EV-71型灭活疫苗,为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提供了有力武器。6月龄~5岁的儿童可以接种,且越早接种越好。
1.任何传染性疾病都应以预防为主,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减少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。
2.典型的手足口病诊断并不困难,但也有一些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;大多数手足口病都比较轻,但也有少数会在短时间内发展为重症。如果孩子出现皮疹和发热,还应及时就医,以免贻误病情。
参考文献:
[1]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(2018年版)》
[2]《WHO手足口病临床管理与公共卫生应对指南》
[3]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—手足口病诊断》
来源:医学界儿科频道、
育学园、昆明市儿童医院
由尊龙凯时 - 人生就是搏!生物整理发布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违规请联系删除